萱草在古代的含义与文化象征
一、植物学特征
萱草(学名:Hemerocallis fulva)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古代文献中常以别名形式记载。
- 学名记载:首次系统记录见于《诗经·卫风·伯兮》
- 别名体系:包括谖草、忘忧草、鹿葱等十余种古称
- 生长特性:耐寒耐旱,适合温带气候生长
二、文化象征演变
1. 母亲象征
汉代《古诗十九首》确立核心意象:"萱草满堂生"象征母爱
朝代 | 文学表现 | 功能延伸 |
---|---|---|
魏晋 | 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 | 表达思母之情 |
唐代 | 孟郊《游子吟》 | 强化母子情感纽带 |
2. 忧愁化解
宋代《太平御览》记载:"食萱草可解忧思"(注:现代医学证实其含黄酮类化合物)
三、现代应用
2021年《中国药典》收录萱草全草入药,现代研究显示:
- 药用价值:含秋水仙碱等有效成分
- 食用记载:明代《救荒本草》记载嫩叶可食
参考文献: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《本草纲目》《中国植物志》